部门动态

复旦陈尚君教授做客东吴讲堂别解唐诗

来源:
时间:2010-11-26
作者:
点击:

(通讯员 张招娣 王晨阳∕报道)泱泱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,翻开唐代的画卷,总会有一些人透过那泛黄的纸面向我们缓缓走来。在那个盛产诗歌的时代,唐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,绚烂夺目,照亮历史的长廊,而对于唐诗的解读,百家也有百般风味。11月26日晚7点,我校慎行楼从之厅内气氛热烈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来我校做关于唐诗别解的讲座。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常务副院长丁晓良担任主持,人文学院的师生聆听此次讲座。

读唐诗要依据一定的文本,陈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包括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唐诗别裁集》、《全唐诗》在内的几种常用文本,使大家对选读的文本有一个清晰的了解。

讲座生动活泼,陈教授首先引用常建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来讲唐诗解读中的文字差别。在唐代的文本中,诗中有一句是“竹径通幽处”,而到了宋代则变为“曲径通幽处”。仅一字之别就表现出唐宋诗风的不同。关于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陈教授的讲解更是让同学们有独到的体会。前人考证最早的文本应该是“举头看山月”,而非流传至今的“举头望明月”,这是宋代李攀龙将“山月”更改为“明月”的结果。

接下来陈教授又从题目不同、作者之见、来源不明、以后人诗为唐诗、事实夸大、作者可能还活着等多个角度一一对唐诗进行别解。来源不明则是唐诗别解的重要原因。陈教授巧用杜牧的《清明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。他说,杜牧的文集里没有这首诗,唐人重视寒食节,而宋人则重清明,所以这首诗是否为杜牧所作仍是很大的疑问。

读唐诗要知人论世。陈教授主要从杜牧之风情与抱负、李杜之友谊、杜诗之人情味、韩愈之开拓、杜甫白居易写杨贵妃之不同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,通俗易懂的事例使大家懂得对唐诗的解读不仅要从表层意义上把握,更要从诗中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怀。

冬来枫叶别样红,唐诗别解暖人心。唐诗别解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解说,更充盈着丰厚的底蕴与充沛的情感。诗如人生,别解有味,相信聆听着今晚定有别样的收获。(编辑 言欣)

【附录】陈尚君教授简介:

陈尚君教授,男,汉族,浙江慈溪人。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南通。1969年初中毕业后,在江苏海门江心沙农场务农八年。1977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。1978年考取研究生,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。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,并留系任教。1983年任讲师。1993年任副教授。1995年任教授。1996年任系副主任,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。1997—2000年任中文系系主任。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、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、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、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、《唐研究》编委等。

(资料来源:http://chinese.fudan.edu.cn/zhongwenxi/jiaoshi/chenshangjun.htm)

后台管理

地址::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 电话:0512-52251276

Copyright©常熟理工学院学术期刊编辑中心, All Rights Reserved.